乳山网带您全景了解乳山!
乳山民俗(三)清明、端午
正文
  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文乳山 > 民俗 >
  2017-11-22   来源:乳山网(365bet在线娱乐)   作者:于瑄


清明节蒸面燕

端午节挂艾蒿

昭季节,明农时,催劳作,二月二在农耕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二月二当日耍秧歌和舞龙活动停止,时至今日一直没能得到恢复。进入21世纪,上述民间习俗,支磨一项完全消失(石磨停用),其他俗象在村庄里仍然可以见到。城区里俗项消失得多,仅有剃龙头、吃黄豆(从超市买来已炒熟的)为数不多的几项还有人在坚持着。可以预料到,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,二月二里的这些风俗会很快地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。

第四节 清明

清明前一天是寒食,两节仅差一天,后来就把寒食并入清明。春秋时期,有个叫介之推(又作介子推)的人,追随晋公子重耳在外避难19年。有一次,因连续数日被围困,重耳饿得昏倒了,救人要紧,介之推割下自己的臀肉,熬汤救活了他。后来,重耳回国做了国君(即晋文公),大封功臣时,竟把介之推给忘记了。介之推觉得为国君尽忠是本分,不必前去讨赏,他也乐得清闲,就与老母亲隐居在绵山。后来有人提醒文公,介之推功不可没,文公急忙亲临绵山邀请,介之推避而不见。文公听从属下建议,三面放火,一面留路,逼介之推下山。没有想到的是,他娘俩儿竟然靠着柳树迎风浴火而亡。文公见介之推遗体后面有个树洞,洞内有片衣襟,上面有首血诗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”文公阅后更加悲痛,遂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,立是日为寒食节,之后每年到了这天,全国不准生火做饭,以示对介之推的哀思。寒食,饿了只能吃寒凉食物的意思。第二年,文公率众臣前来祭奠介子推,看到那棵烧焦的柳树复活了,就赐名为清明柳,又定寒食翌日为清明节。旧时有把寒食叫做百五节,清明为百六节,是指从冬至到寒食是105天、到清明是106天。

  清洁明净为清明,清明节在古代又称为三月节、踏青节、植树节等,既是个人文节日,又是个时令节气。时处仲春与暮春之交,气温逐渐升高,度过沉闷的冬季后,人的身体和精神需要调整,踏青、春游、植树等活动顺势而行。祖坟经过一冬的风吹雪打,需要培土修缮,扫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。清明节、中元节(七月十五)和寒衣节(农历十月初一),并称民间三大祭祖节日。祭祖有庙祭(家庙或祠堂)、家祭(家庭供桌)和墓祭(祖茔祭典)三种,清明节属于墓祭,并讲究聚族而祭,同姓中不论出没出五服的,只要祖坟在一块的,大家共同祭祖。

具体讲,先给自家负责的坟墓清理周围的杂草、培土加固(有些村清明只除杂草而不培土,十月月日培土),把先人的坟丘修缮维护一下,迎接夏天的风吹雨打,这是必要的。再把带来的小菜、饽饽等摆在坟头前,上香、祭酒、磕头,不忘先人恩惠,也是应该的。然后在坟上压纸、挂纸。清明主要是压纸,月日重点是挂纸,但实际祭祀中,又压又挂。压纸是把烧钱纸或白纸裁成32~16开,用土块压在墓碑前及坟堆上(四个角是重点);挂纸要用白纸(规格与压纸一般大小),在坟堆的草秆上、周围的矮树上,零散地挂上一些。鲜花寄托哀思缅怀之意,自21世纪起,鲜花祭祖逐渐在境内兴起。自家扫墓结束后,再到其他族人的坟头前磕头。这种按血缘关系由近到远的祭祀,既彰显慎终追远、缅怀根脉的传统美德,又有思孝感恩、敦亲睦邻的现实意义。

草枯风燥的季节,不能在山上用火,这事我们的先祖早就想到了,并给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,曰“清明压纸换单衣,月日挂纸穿棉衣”。变烧纸为压纸、挂纸,先人就是为了叫后人杜绝山林火灾,先祖的智慧着实令我们敬佩。清朝中期之前,境内民众按祖训在坟墓上压纸,清明没有烧纸和放鞭炮的。清末之后出现烧纸的现象,但多数还是以压纸为主,即使烧纸的,烧的量也是很少。再是那时山坡被搂草的搂得净光,没有荒草可燃。1960年代,民间清明墓祭活动停止,1980年代开始恢复,然而,这次恢复,优秀传统的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不少,一些几近公害的陋习却衍生出来了,在山上烧纸的人越来越多,烧的量越来越大,时常引发山火。20世纪末,又出现了清明在坟墓前燃放鞭炮的情况,真是火上浇油。境内旧俗,扫墓、殡葬、树碑等涉及阴曹之事忌讳放鞭炮,先人阴气已重,惧怕阳间响物惊扰。有一位才华高、贡献大的副部级国企老总,清明节回乡扫墓时大放鞭炮,两年后被撤职查办,一些老年人说,他是扫墓时放鞭惊吓了祖先,致使先人失去了保佑力,这虽然是牵强附会的迷信之谈,但反映出乳山民俗对鞭炮的运用。清明和月日在山上用火是违背祖训的,烧纸和放鞭不是在恭敬祖先,而是在辱没祖先的智慧。

墓祭回村后,族人一起聚餐。同姓小村,一般是今年到你家,明年在我家,大家轮流做东。同姓大村,各份(一个村的同姓人按血统近远分为若干份)都举行清明聚会。虽然同为一个大家族的人,平日山南海北各居东西,清明节聚在一起,缅怀共同的祖先,增强凝聚,增添情义,增进团结,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。

共和国成立后,学校师生、党政机关干部,要到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,参加缅怀仪式;有些学校和机关,此时一并举行入队、入团、入党宣誓仪式,气氛庄严肃穆,是一项很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。

历代文人墨客写清明的诗词歌赋很多,然而,境内影响较大的却是一段戏剧唱词。1960年代初,吕剧《王定保借当》被县专业剧团、各村业余戏班反复排演,“清明时节三月三,先生踏青去游玩……”,这段唱词,堪称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,男女老少都会唱。戏中唱词使孩子们知道了有的年份清明节会赶在农历三月初三,知道了清明节有踏青郊游的习俗,知道了远离赌博等恶习保持品德清明的重要性。乳山过去除了农村就是渔村,清明时节,农业耕田、渔业搬网,都开始忙活起来,青壮年男劳力很少能有时间游玩,踏青休闲这种雅事他们很少参加。真正热闹的是妇女们,这是她们盼望的节日,换下厚重的棉衣,穿上夹袄等春装,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野外游玩。回村后,聚集街头拉呱、打秋千、做游戏。特别是旧时的富家女,一洗深闺闷气,欢声笑语,好不开心。

清明的食俗,早上是米饭和饽饽,家有孩子的,给他们辅食大葱和鸡蛋,吃葱聪明,吃蛋眼亮。中午蒸之推燕(面燕),晚上随便。做之推燕的面,与做馒头一样,加酵母发酵,面酵好后,切剂子(做燕子的面坯),面坯揉好后,捏出头、脖颈、啄、翅膀、尾巴。雏形出来后,剪出一些小刺刺当羽毛,在尾端压上梳齿当燕尾,在头部一边嵌一粒绿豆当眼睛。然后在面燕上涂上颜色,给它们漂亮地妆扮一番。之推燕造型很多,有单头燕、双头燕、别翅燕、平翅燕、大燕背小燕等,千姿百态,栩栩如生。做好后,进行二次发酵,然后垫上玉米袄,放在锅里蒸。之推燕又叫子推燕,是为了纪念介之推。20世纪中期开始,蒸面燕的习惯在境内逐渐消失。

“打一千骂一万,清明节里管顿饭”,牛马驴骡等大牲畜,清明节要放假休息,不得驱役它们干活,喂饼子、饽饽、饼粕、麦麸和大豆等精饲料,对它们加以犒劳,这是值得称道的一项习俗。“大雁不过九月九,小燕不过三月三”,清明是燕子从南方回归的时候;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,渔农生产开始繁忙。

第五节 端午

端午节、中秋节、春节,并称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人节。五与忤、恶谐音,古人厌恶五字,五月初五又是重五,更令古人不安。古书有五月“单五”的写法,民间转单字之音为端,端是初始的意思,端五就是初五,五月又叫午月,多种原因相互作用,端午的叫法就形成了。

古人既然讨厌这个五月五,为什么又立为节日呢?有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、纪念吴国大臣伍子胥、纪念东汉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、五月五是古代吴越地区祭祀龙图腾的日子、是人们驱瘟避疫祈求健康的日子等诸多说法。后面这种说法理由较充分,含有古人恶五的真正原因。古代,夏季传染病很厉害,消化系统的有霍乱、伤寒、菌痢、肝炎等,血液系统有疟疾、鼠疫、出血热、乙型脑炎等,哪样传染起来,都是极其可怕的。夏天是蚊子、苍蝇等传染媒介活跃的时候,对古人而言,这些传染病防不胜防。人们惧怕瘟疫,要想方设法地避免发生,立端午节进行禳祈。当然了,传承至今的端午风俗,是各种历史人文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当今的端午内涵,爱国情怀大于驱病禳灾。

历史演变中,原本的惧怕端午,逐渐变成欢闹端午,突出热闹气氛。受温度影响,南方亲水,北方亲山。南方有赛龙舟、抢鸭子、抓小猪等水上活动;北方的庙会则盛况空前。以高昂的人气来战胜瘟疫邪气,喜庆色彩逐渐取代了悲观论调,使端午成为中华三大传统人节之一。

日本圣僧圆仁在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中记述了公元839年(唐开成四年)他们一行滞留乳山过端午的情形:“五日,下舶登陆,作五月节,兼浴沐浣衣。”做为母亲山的大乳山,好象预知这个岛国民族日后一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,连续40多天多是坏天气,使他们的使者吃了些苦头。然而,因未能及时回国,圆仁申请留在大唐巡礼天台山的事情出现转机,后来住唐境10年时间,求法得以功成圆满。

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深厚,传承久远,影响广泛,衍生出的民俗活动很多,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赛龙舟、吃粽子、饮雄黄酒、挂桃枝、系彩索、带香袋等。记录民俗讲究地域范围,经调查核实,乳山过端午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几项:

泡花草 初四要采集藁本、月季花、艾蒿等花草,加上柳条芯,泡在大盆里,所泡的水,用于第二天早上全家人洗脸洗手。据说这样做,年内可免遭毒虫蜇咬。

挂桃枝 挂桃枝是个泛指词。桃枝要配上艾蒿、藁本,悬挂于所有的门窗框上方;街门门楼下,还要加上布猴、五彩布条等。布猴又叫看门猴,手拿笤帚扫除瘟疫。这些物件,初四晚上就要挂好,初五清晨,家家檐下飘绿,户户有猴把门,生机盎然、气氛祥和。乳山民间传说永乐扫北的时候(有的地方传说是黄巢扫北),看到一妇女背着大的孩子、领着小的孩子逃跑,他觉得好奇,追近询问,原来大孩子是前婆生的,这位继母的心眼特好,永乐受了感动,就放了她母子,并叫她在自家的屋檐下插上桃枝,那是免杀的记号,那妇女回去又告诉了乡亲们,所以,所有插桃枝的人家都幸免遇难。这天是五月初五,端午节插桃枝避祸祈福的习俗由此而兴。

拉露水、采草药 清晨,大人孩子都到山上拉露水。用毛巾在野草上沾露水,擦洗脸、胳膊和腿,说不生癣疥等皮肤病。接下来就是寻找透骨草(药名徐长卿)、艾蒿、菖蒲、苍术等药材,挖回家和着艾蒿捆起来,放在门楼里风干备用。说五月节当天采的药材最有效,年内不慎跌打损伤、被毒虫叮咬,烧水洗之即愈。

儿童挂件 端午节这天,要给孩子换新红肚兜,红肚兜原本是为了护着孩子的肚子不着凉,后来又衍生出很多寓意,肚兜上绣有老虎、狮子、麒麟等神兽图案,成了孩子的护身符。再给孩子挂小笤帚、小扫帚,这是为了祛病辟邪保平安。先把丝线或苘麻线染成或红或黄或绿等鲜艳的颜色,再搭配起来使用,扎制这两样小饰物,扎得要与真的一模一样,只有样子相同,才能起到扫除一切瘟疫的作用。

  (三十七)


分享到:
25.7K
打印 关闭  

Copyright © 2010-2018 www.www.birdchemical.com.乳山网(365bet在线娱乐)版权所有
乳山网(365bet在线娱乐)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乳山网(365bet在线娱乐)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
主办: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 地址:乳山市胜利街78号 邮箱:sdrsxcw@163.com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11010253号-4 Power by DedeCms